新闻动态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越州拾韵,文脉沐心:阳明学子把千年诗路装进青春行囊

2025年08月27日 15:39  点击:[]


七月的浙东大地,暑气蒸腾,有一群青年背包客的身影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——他们是阳明书院的学子,正以脚步丈量千年诗路,用镜头捕捉文化精魂。从大禹陵的巍峨到剡溪的清波,从兰亭的墨香到天姥的云海,这条串联越城、柯桥、上虞、嵊州、新昌的“五路十二景”诗路,成为学子们触摸历史、感悟文化的鲜活教材,更是滋养阳明书院“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源头活水。

在绍兴越城,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大禹陵。行走在肃穆的神道上,驻足于描绘大禹治水的浮雕前,成员们体味着李白禹理百川,儿啼不窥家”诗句中蕴含的磅礴力量。随后,实践团成员们拾级而上登临会稽山顶,极目远眺,苍茫大地尽收眼底。其中,香炉峰成为此行亮点——它与宛委山、阳明洞天一同,见证着儒释道三教交融共生,也承载着古今文人的逸兴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移步柯桥,实践团来到这一泓碧水曾映照李白醉揽的明月,也荡漾过陆游晚年的深情。成员们立于湖畔,齐声诵读“唯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”微风拂过,湖面涟漪轻漾,仿佛与千年前的诗意遥遥呼应。在若耶溪畔,浓荫蔽日,白鹭倏然掠水而飞,此情此景让成员们真切体会到王籍笔下“蝉噪林逾静”的意境。行至书法圣地兰亭,同学们效仿古人雅趣,以清流为墨,在青石上书写“畅”字仿佛与在此挥毫的书圣王羲之,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。 

 

 

    

    

 

进入上虞,实践团来到东山。同学们在谢安雕像下久久仰望,恍见了那个在魏晋烟云里擎天扶厦的青衫身影,他们讨论着“东山再起”的典故,深刻感受着士人济世精神的鲜活象征。移步瓷源文化小镇,学子们的目光瞬间被越窑青瓷温润的光泽所吸引。曹娥江的粼粼波光,仿佛被揉入细腻瓷胎,淬炼出那抹永恒的“千峰翠色”。行至嵊州剡溪畔,成员们立于飘逸的李白雕像旁,耳畔流水潺潺,“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”“剡溪蕴秀异,欲罢不能忘”等诗句自然浮现心头。这一脉清波,曾流淌过四百余位诗人的笔端,不仅映照着两岸青山,更承载着中华诗词不朽的魂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   

 

最后一站来到新昌,学子们攀行于天姥山的青苔石阶,切身感受这座因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而名扬千古的瑰丽山川。及至拨云尖顶,云海翻涌,群峰如岛浮沉,“霓为衣兮风为马,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”的仙境意象扑面而至,令同学们深感震撼。随后,团队探访了素有“越国敦煌”之称的大佛寺。寺内,五百余尊跨越六朝至唐宋的摩崖造像静立崖壁。此外,大家还了解到孟浩然、皎然等唐代诗僧在此的足迹与诗篇,体悟此地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、诗词艺术的深度交融。

 

 

    

 

当风尘仆仆的学子们带着满载影像、笔记和滚烫体悟的行囊归来,这场行走于浙江诗路文化带的知行合一之旅,生动诠释了阳明书院“一站式学生社区”的育人理念。学子们循着谢灵运的屐痕、李白的梦路前行,让诗路山水与胸中丘壑共鸣。活动中采集的素材与激发的思考,正融入日常栖居的学生社区,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。同时,作为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,阳明书院“一站式学生社区”不仅致力于打造生活的港湾,还是传承越地文化、厚植家国情怀、激发创新活力的精神沃土。书院将持续依托此类实践,引导学子成长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传承者与时代创新的担当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下一条:从文澜出发,向世界绽放|文澜书院毕业季活动顺利举办

关闭

版权所有:绍兴文理学院 书院综合管理办公室 |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  位客人